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创新发展,围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深刻阐明了科技创新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重大战略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创新发展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创新发展实践相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具有鲜明的继承性、时代性和引领性,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开辟了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新境界。
一、创新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一)创新是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
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现在,人口老龄化日趋发展,劳动年龄人口总量下降,农业富余劳动力减少,在许多领域我国科技创新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能够拉动经济上水平的关键技术人家不给,这就使要素的规模驱动力减弱。随着要素质量不断提高,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必须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新引擎。”202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进一步强调:“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我们要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从根本上说,还是要依靠科技创新。”我国面临着经济转型的机遇和挑战,这种转型的核心内涵之一就是要完成从依靠后发优势发展向依靠先发优势发展的历史性转变。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过去很长一段时期,经济发展水平落后是我们的弱点和劣势,但同时也为我们利用后发优势加快发展提供了空间。推动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塑造和形成我国经济发展的新优势,形成具有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创新是必不可少的支撑基点,因为创新是决定能否形成和持续保持先发优势的重要驱动力量。
(二)创新关乎国家发展主动权
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奋斗基点,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面对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带来的重大机遇和挑战,我国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际竞争历来就是时间和速度的赛跑,谁见事早、动作快,谁就能掌控制高点和主动权。我国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敢于走前人没走过的路,努力突破“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着力解决一批影响和制约国家发展全局和长远利益的重大科技问题。实践证明,把握了创新主动权,锻造出“杀手锏”,练就好“独门绝技”,拥有更多“国之重器”,才能够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只有一头抓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一头抓产业技术创新和全社会创新创造,强化科技攻关,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才能为我国经济发展构筑强大的安全基础,从根本上保障我国快速稳健地走向国家强盛和民族复兴。
(三)创新关乎经济发展和国运盛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纵观人类发展历史,创新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力量,也始终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纵观世界经济发展史,可以鲜明地看到,经济长远发展的动力源自创新。分析历史经验可以发现,科技进步造就的新产品和新产业,体制机制变革释放出的活力和创造力,是历次重大危机发生之后世界经济走出困境、实现复苏的根本。世界经济中心几度迁移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创新,特别是科技创新这一主轴在旋转、在发力,支撑着经济发展,引导着社会走向。一个国家率先成为并保持世界的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就能快速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并实现现代化,跃升于世界强国之林。一些传统大国、强国衰落的重要原因也与失去或缺乏进取精神和创新精神有关。创新关乎经济发展,更关乎国运盛衰。
二、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创新发展的重要论述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创新发展的重要论述,既是对中华文明历史的深刻总结,也是对人类经济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具有鲜明特色和巨大创造力。
第一,深刻把握创新的“全面”内涵,强调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这是对创新发展规律的深刻洞察和战略把握。
第二,突出创新的“自主”本质,强调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和自主可控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为彻底摆脱发展中大国经济“依附”、实现独立自主提供了根本遵循。
第三,强调创新对发展的积极贡献,超越传统的创新与经济增长的狭隘认识,创造性地将创新与实现生态文明、摆脱贫困、共同富裕等结合起来,为世界实现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提供了宝贵的思想源泉。
(一)把握全面创新的科学内涵,形成推动我国创新发展的强大合力
在从创新大国向创新强国的转型过程中,我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而把握这些机遇和应对这些挑战就要求提出更科学的创新发展理论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创新是包括科技创新、理论创新、体制创新、制度创新、人才创新等多种创新的全面创新。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体现了创新的本质特征,适应了全球创新发展新趋势,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创新的效能。
从创新的本质特征看,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技观。虽然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在经济学领域取得了较为广泛的认同,但是其研究重点主要在于生产方式方法的创新,如产品创新、工艺创新等。就本质而言,创新不仅仅包括直接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生产方法创新,而且包括与生产关系有关的制度创新。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思想体系,将创新发展从经济领域扩展到政治、文化等领域,其内容不仅仅限于生产力领域的创新,而且涉及生产关系领域的创新。世界各国的经济增长和国力盛衰发展历程表明,只关注微观层面的生产方法创新,忽视宏观层面的特别是与生产关系有关的制度创新,将不利于实现现代化强国的战略目标。纵观过去的工业革命,都不仅仅是科学技术的革命,而是包含制度变革、理念变革等的全面创新。因此,谁在全面创新的道路上走得更快更远,谁就能在变革中更好地抓住机会。全面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创造性升华,是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突破。我们必须以全面创新破除一切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形成推动我国创新发展的强大合力。
(二)突出科技创新的核心地位,强化科学、技术与创新三者的协同发展
经典的创新理论更多地关注技术进步与技术创新,而近年来愈演愈烈的国际贸易摩擦凸显了强化基础研究的紧迫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重视基础研究,才能永远保持自主创新能力。”基础研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加强基础研究,是迈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破解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形成未来技术和未来产业的根本保障。马克思高度重视科学技术的重要性,认为科学与技术的结合推动了产业革命,产业革命促使市民社会在经济结构和社会关系上发生了全面变革。恩格斯进一步强调需求的重要性,“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重点关注科学、技术与需求的关系,但对创新的论述较少。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强化科学、技术与创新三者的协同发展,超越了西方传统的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分割的观念,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发展。科技创新所蕴含的科学、技术与创新的多重关联和丰富内涵,使我国的基础研究、技术突破、成果转化及产业化能够得到更全面更系统的整合,进而促进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经济发展。
(三)强调新发展理念对科技创新的指导作用,实现从单纯追求高速度向全面协调推动各领域发展的跃升
西方国家科技创新的主要关注点是经济增长、就业等,存在较大的片面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指导原则,也是推动科技创新的指导原则。
树立创新发展理念,就是要以创新驱动推动经济转型发展,全面提升创新能力和效率,把创新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树立协调发展理念,就是要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依托科技创新,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
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就是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树立开放发展理念,就是要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内外需协调、进出口平衡、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科技创新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
树立共享发展理念,就是要坚持科技创新为了人民、科技创新依靠人民、科技成果由人民共享,使全体人民在科技创新的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四)以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致力于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指出,“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理论、制度、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创新,国际竞争新优势也越来越体现在创新能力上。谁在创新上先行一步,谁就能拥有引领发展的主动权”。2018年11月,习近平主席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主旨演讲中再提“创新引领”这一重大战略导向,强调各国应该坚持创新引领,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其中一个方面是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将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再迈上新的大台阶,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并提出“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进一步凸显了创新引领发展的“牛鼻子”作用。2021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我国强化原始创新、实现一个民族引领世界科技的整体进步指明了奋斗方向。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这就需要进一步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在引领创新方面再创辉煌。
三、加快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的战略举措
(一)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
科技创新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把科技创新全面融入现代化建设,以世界科技强国建设全面支撑“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应有之义。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必须拥有一批世界一流的国家实验室、科研机构、研究型大学、创新型企业,能够以高质量科技供给引领世界科技潮流,以高水平自立自强的创新体系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坚持世界科技强国的奋斗目标,要把科技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科技自立自强上取得更大进展,不断提升我国发展的独立性、自主性、安全性。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基础研究更加注重面向使命驱动和形成转型效应,技术创新更加关注颠覆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未来技术,工程科技更加注重面向“大挑战”和“场景驱动”,产品创新更为明显呈现周期短、冲击强烈的“大爆炸”特征。全球经济发展有可能呈现创新加速、创新非线性指数增长的态势。要营造一种敢于斗争、敢于胜利、追求卓越、敢于领先的科研氛围,提升科技人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实现更多使命驱动的科研和更具原创性的创新。
(二)坚持制度创新,为科技创新营造良好生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深化改革激发创新活力,科技体制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发展,涉及范围之广、出台方案之多、触及利益之深、推进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我国不断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步伐,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着力解决“谁来创新”“如何激发创新动力”等问题,注重改革的系统集成,持续推出科研经费管理体制改革、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科技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等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推动形成充满活力的科技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科技创新评价要更多聚焦在成果是否形成理论原创、破解核心技术、形成产业技术标准、推动产品国际化等方面,力求科技创新成果原创性高、辐射面广、影响力强,从而形成“真创新”能力。要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的环境和服务水平,为人才营造更好的创新环境,使各类科技创新人才安心、幸福地从事科技创新工作。要继续探索“揭榜挂帅”的开放式创新机制,以高水平科研性能指标“揭榜”,以“英雄不问出身”推动“能者挂帅”,不断鼓励各类创新人才破除体制障碍脱颖而出,为实现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卓越贡献。
(三)增强文化自信,不断汲取中华文明固有的创新禀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关于创新的一个基本定义是“凡是能改变已有资源创造财富的潜力的行为就是创新行为”,中华文明所积淀的许多发明、创造乃至理念、创意,都有可能为全球创新发展作出新贡献。推动中华传统智慧转化成为当今及未来时代的价值和财富,是创新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习近平总书记所倡导的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的理念更多源自中华文化的动态性和整体观。整体思维方式所带来的创新因素不仅影响着当今中国的创新治理,引导中国走上了和平崛起而非殖民称霸的现代化道路,而且也引导中国走向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要进一步发扬中华文化和中国智慧的“整体观”“整合观”优势,树立“大科学观”,这是我国加强基础研究、实现原始创新、迈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尽快成为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文化保障。
(四)推动理论创新,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坚强理论支撑
理论创新是社会、经济、文化等发展和变革的先导,能够对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和其他各方面创新发挥指导和引领作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历经考验磨难无往而不胜,关键就在于不断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结合中国新发展阶段的理论创新,特别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的理论创新,能够带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深刻革命,推动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既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明关于创新的先进思想在经济发展理论的突出表现。必须进一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创新发展的重要论述,加快构建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发展理论体系,不断丰富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同时,从政治觉悟、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社会和谐、文明昌盛等方面的要求出发,深入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加快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